编者按:暑期,新葡的京集团组织近百支实践团队,800余名师生奔赴全国各地,着力上好党史大课、信仰大课、修养大课、立志大课,引导青年学子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新福建报道转载如下。
原文:
近日,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首页以社会实践为载体,聚焦思想引领、坚持学做结合,组织近百支实践团队,共800余名师生奔赴全国各地,着力上好党史大课、信仰大课、修养大课、立志大课,引导青年学子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赓续红色血脉,在思想伟力中汲取奋进力量
广大师生前往各地红色遗址聆听红色故事,缅怀革命先烈,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调研足迹,感悟思想伟力,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在江西瑞金,实践队员参观叶坪革命旧址群,与老兵对谈,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英烈精神薪火相传;在四川凉山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基地——彝海结盟纪念馆,实践队员聆听刘伯承与小叶丹“以水代酒、歃血为盟”的故事,感受军民鱼水情深;在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赤石暴动旧址,实践队员研读史料、拍摄“微党课”,深刻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定理想信念;在福州三坊七巷,实践队员探寻古厝活化利用与时代发展的有机融合模式,感悟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为民情怀;在泰宁岭下村,实践队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三个不要忘记”“四点嘱托”的重要指示和“一杯米酒”的故事,强化实践队员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情感认同……

参观瑞金叶坪革命旧址群

实践队开展退伍老兵专访
感悟沧桑巨变,在时代蝶变中见证中国速度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迎来伟大飞跃。在宁德屏南县,实践队员探秘由“新农人”发起的“我在屏南有亩田”稻田公益基地如何实现“粮食安全”与“群众增收”的双赢,与“新村民”了解古村的修复、改造与活化利用的特色文旅融合路径。在漳州澳角村,实践队员探寻当地立足海洋资源优势做足“海”文章的生动实践,感受“党建红”引领“海洋蓝”的发展动能。在南平光泽县,实践队员走访杉关、吴屯金映茶园、圣农博物馆等地,与干部群众共话康养茶旅文化发展新蓝图。在宁德周宁县,实践队员系统学习“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的深刻内涵,记录、传播“四库”生态价值与实践路径。在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漳平实践馆,实践队员围绕“源、缘、园、圆”四大主题,感受漳平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的探索实践。在厦门,实践队员深入科技公司调研多层立体循环水养殖技术,以科技革新破解水产养殖痛点难点,赋能“蓝色粮仓”。

实践队员在“我在屏南有亩田”稻田示范基地劳作

实践队调研一都镇乡村振兴发展经验
共谱和谐乐章,让石榴籽情怀扎根神州大地
在泉港钟厝畲族村,实践队员与当地孩子们用海盐创作肌理画,将畲族传统纹样融入斗笠设计,古老文化在年轻一代的指尖焕发新生。在宁德福安畲乡腹地,实践队员在石板路、古寨间开启以青春丈量民族根脉、以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政课。在四川彝家新寨,实践队员与村民围坐一起“拉家常”,倾听村民讲述生活的变化和对未来的期盼,真切感受到脱贫攻坚带来的翻天覆地的改变。在宁德云气村,实践队员走访古民居、记录畲族文化,制作“诗滩”短视频,为村民开展直播平台的运营培训。在泉州永春,实践队员深入调研制香工艺,与西藏昌都对藏香原料纯正的坚守遥相呼应,设计了既有藏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为闽昌两地香业协同发展注入新“艺”力。

实践队员体验非遗香道

实践队员在东岱镇墙绘创作
依托直播赋能,用数字经济绘就和美新画卷
学校积极倡导广大青年学子发挥专业所学,将数字技术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以“数字”激活发展动能,以“数智”描绘振兴蓝图。在宁德柏源村粮食安全馆,实践队员开展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知识的公益宣讲直播,邀请网友“云参观”展馆,推介当地农特产品。在三明夏阳乡,实践队员联合果农开展助农直播,借助互联网平台展示生态水果,数字赋能助力农产品拓宽销路。在南平五夫镇,实践队员开展“云游荷塘”直播专场,讲述理学文化、展示当地山水,将美景和文化通过网络远播四方。在龙岩庐屋村,实践队员调研葡萄与油奈种植现状与困境,借助直播搭建线上销售渠道,帮助果农实现增收。在宁德寿山乡,实践队员联合助农主播开展菌菇类农副产品的直播,以电商为媒助力“山货”出圈。

实践队在屏南县开展助农直播

实践队在明溪县开展助农直播
奉献青春热血,以奋斗践行强国有我之誓言
广大福商学子纷纷走进社区、迈入乡村、服务居民,弘扬志愿精神,让志愿服务真正做到解民忧、暖民心。在宁德西浦村,实践队员深入调研特色产业发展痛点,结合专业所学制定可落地可推广的解决方案。在福州永泰县,实践队员实地调研当地水系治理情况,开展环保宣传,呼吁更多人参与到幸福河湖的建设中,感悟“一闸三线”工程的生态价值。在泰宁下渠镇,实践队员为当地群众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主题宣讲,沿街分发反诈宣传手册,普及反诈知识。在四川凉山民族村落,实践队员开展“推普+影像”志愿服务,在农村助力推广普通话,用照片定格彝族同胞笑脸。在福州马尾象洋村,实践队员为留守儿童开展“基础巩固+素质拓展”支教活动,在线上学习交流群定期分享资料、开展答疑。在福清浮山村,实践队员为台农定制多项帮扶措施,通过开通视频号、制作短视频、发布推广软文、设计农场标识等,用专业搭建闽台“连心桥”。在漳平永福台品樱花园,实践队员调研台胞如何借鉴台湾阿里山茶园发展模式成功探索出永福“茶叶+樱花”休闲观光农业的转型发展之路。

开展留守儿童支教帮扶服务

实践队员参与西昌市火把节志愿服务
体验非遗技艺,弘扬守护文化根脉的主旋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绵延传承的活态展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中华文化瑰宝,对于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广东潮州,实践队员体验瓷艺、英歌舞、潮绣、工夫茶等非遗项目,躬身探索“保护中发展、传承中创新”的实践路径。在泉州山腰盐场,实践队员调研晾晒海盐的古法工艺,深刻感受古老非遗技艺的魅力和一线劳动者的匠心。在三明泰宁县,实践队员沉浸式体验鱼子灯、竹编、棕编等非遗技艺,深度采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原创短视频一经发布便累计浏览破万次。在漳州古城,实践队员调研南词古乐、布袋木偶雕刻等非遗项目,以专业所长为传统文化的赓续与创新注入新动能。在沙县夏茂,实践队员探秘“一元进店,两元吃饱”背后的“舌尖经济”,了解沙县小吃如何从街头小摊逆袭成为国民美食的故事。在莆田书峰乡,实践队员实地探访百年打蓝池、古法扎染工艺,开展了一场融合非遗传承与焕新的实践探索。

实践队员学习安溪竹藤编技艺

实践队体验泰宁非遗项目鱼子灯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这个暑期,福商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进一步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砥砺品格,让青春在建功新时代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光彩。
原文链接:https://share.fjdaily.com/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3370/3484517.html?isView=true